今年市两会,除了审议通过各项报告之外,还将审查通过《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为昭通未来发展谋定航向、擘画蓝图。
2020年底,宜昭高速公路彝良段正式建成通车,从昭通城到彝良县城的路程由原来的两个小时变为1个小时。彝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裴先忠说,新鲜的农产品能快速到达餐桌,就是因为有了大交通。
以前,我卖的虾几乎都是冰冻的,生意不太好。2017年底,漆树村村组公路硬化完工,从漆树村开车到县城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十三五期间,彝良县以构建大交通体系为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216.8亿元,公路里程达到7207.77公里。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让农产品搭上了快车新鲜上市。2020年6月,听说彝良县城要通高速公路了,他立即就回到老家,在老家附近投资50多万元建了养殖基围虾基地。
今年3月,肖清宝试养的基围虾上市,成为昭通市第一家养殖基围虾成功的养殖基地,500多公斤近10万尾基围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销售一空。累计完成客运量1190.8万人次,货物运输量411.6万吨。花椒产业基地面积144万亩,综合产值达70.3亿元。
第一批脱贫普查的9个县(区)980个村30.15万户127.85万贫困人口,通过普查验收,群众认可度达99.99%。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3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27个。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4.05亿元,贷款余额1305.44亿元,存贷比达到69.64%,存款和贷款余额增长率为全省第一。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亚林应邀出席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并向大会作典型经验交流。
坚持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帮助搬迁群众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农民到市民和产业工人的跨越。水电硅材项目有序推进,以绿色能源牌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聚焦42954户184804人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对象等重点群体,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走实群众路线,坚持一家一户过关,坚决防止返贫致贫昭通中心城市按照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总体布局,围绕苹果之城的形象定位,扩容提质、完备功能、彰显特色,做实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文章,外围以100万亩果园为衬托,城区同步实施3万亩高原湿地建设、若干特色小镇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及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创建等提升工作,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初具雏形。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1304个村(居)委会的清产核资,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股权设置量化工作。到2020年底,全市185.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已经实现,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花椒产业基地面积144万亩,综合产值达70.3亿元。全面承接中央和省级改革部署,立足昭通实际,全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昭通市承接省级安排的314项改革任务,有力推进各领域改革扩面升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委把2020年确定为攻坚决胜年,开展百日总攻百日提升百日巩固行动,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县挂乡盯村制度,选派208名科级及以上干部组成104支小分队,进驻镇雄县未出列贫困村,督导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84户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947.1亿元,同比增长22.4%。
1—12月实现营业总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51.0%。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64亿元。
抢抓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的窗口期,点对点集中输出20.09万人,实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不降反升。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明贵 通讯员 刘 颖。
始终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为引领,持续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的三个全覆盖,持续推动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效益不断巩固提升。以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为主题主线,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第一动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昭通市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存量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要求,以改革的措施办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巧家县老店镇治乐村、彝良县柳溪苗族乡白虾村、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攻坚,进一步厚植高质量跨越发展根基强化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立足昭通资源、区位等优势整体谋篇布局,坚持高起点、全产业链的发展布局,推动构建有昭通特色的产业体系,持续巩固提升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为民服务站全覆盖,分两批调整市级行政职权事项782项,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实行红黑榜制度,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昭通开展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关闭退出及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昭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9.8%。
组建两个暗访督战组,对重点县、重点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持续开展常态化暗访督战,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加快苹果之城与美丽县城建设步伐,彰显昭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迈上新台阶。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4.05亿元,贷款余额1305.44亿元,存贷比达到69.64%,存款和贷款余额增长率为全省第一。
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2020年,在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就业250.11万人(全市贫困劳动力104.55万人,已实现转移就业90.93万人)。
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水运项目和运输服务等多项指标跃升全省前列,在云南综合交通建设和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中跑出了昭通速度。天麻种植面积8.5万亩,产值达32.2亿元。水电硅材项目有序推进,以绿色能源牌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突破80万亩,建设竹基地面积450万亩,300万亩马铃薯初步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蝶变,昭通获得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称号。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昭通召开,现场学习昭通做法和经验,并向大会作典型经验交流。第一批脱贫普查的9个县(区)980个村30.15万户127.85万贫困人口,通过普查验收,群众认可度达99.99%。
昭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镇雄县财政体制改革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地方经验交流会在昭通举行。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努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探索形成以投资带融资、以融资促投资、投融联动的新路子,破解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难题。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引进市外资金638.3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省外资金496.68亿元,同比增长6.8%。建成通车成贵高铁,启动叙毕铁路、渝昆高铁、水富港扩能等重大项目建设。
对标对表脱贫标准,全面补短板强弱项,紧扣五七一脱贫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一月一分析、一报告、一反馈制度,围绕危旧房拆除、控辍保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民政兜底保障等重点,逐村逐户逐人进行全面摸排、全面对标,推动各类问题彻底清零,确保全市存量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稳定达到退出标准。同时,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动态管理,巩固强化脱贫攻坚成果,以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为抓手,以严格的动态管理和巩固强化,确保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亚林应邀出席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并向大会作典型经验交流。认定扶贫产品448个,商品总价值29.71亿元。
创新工作方法措施,集中优势兵力,打好脱贫攻坚各类问题清零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出列、摘帽任务。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步入快车道。
2020年,昭通以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抓紧抓实六稳六保工作不松手,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完成了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昭通市承担的16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生态环境部通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的前30个城市中,昭通排名第26位。竹产业综合产值达52.61亿元。
顶: 648踩: 61418
评论专区